当前位置:首页  > 新闻动态  > 赞皇要闻
一个山区县的人才突围——解码赞皇县打破资源困境“外引内育”实践
发布时间:2025-03-27 来源: 责任编辑:赞皇县人民政府 【字体: 打印
引不来、活力弱、流失多,这是县域人才工作普遍面临的“小城困境”。
在太行山深处的赞皇县,一场人才突围正在改写山区县发展的“剧本”。这个森林覆盖率超50%的传统农业县,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7%。
循着“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实践创新基地”的定位去探寻,其背后的发展密钥来源于一个“人”字。近年来,赞皇县全面落实省委、市委人才工作部署要求,统筹抓好人才“引育用留”全链条服务,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●企业主进京“开脑”记
 ——50%学费补贴,撬动一个产业
厂房从十几亩扩到几十亩,资金从几百万增到上亿,每天忙到半夜都忙不完。这几年,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,初中毕业的石家庄乾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乾感觉越来越吃力。
感到吃力的不止她一个人。赞皇县委组织部调研发现:全县规上企业高管中,35.12%为初高中学历,知识结构短板与管理能力瓶颈并存,制约着企业转型升级与县域产业竞争力提升。
赞皇县的人才突围战,始于打破山区企业经营者的认知“天花板”。
2023年,针对企业需求,赞皇县启动企业管理人才培育行动,以财政补贴50%学费的方式,鼓励和支持县域内规上、专精特新、高新技术企业高管“走出去”,参加知名高校举办的企业家高端研修班,开阔视野,拓展人脉。
“在清华听教授讲‘微笑曲线’理论时,我突然意识到——我们困在价值链底端太久了!”张玉乾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培训心得。
通过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新时代企业家科学与人文学堂培训,曾认为“管理就是管考勤”的张玉乾,不仅学会了怎么做财务报表、怎么进行成本控制,还将培训课堂变成招商平台。
在与同学聊天时,她无意中发现一条新赛道——京津冀地区的研发机构要测试无人机,得跑到新疆、安徽等地,条件好的无人机装备测试基地需求很迫切。
张玉乾立即着手布局低空经济项目,她正在与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洽谈,打算在赞皇建一个无人机装备测试基地。
一次学习,带来一个新机遇,更给赞皇县发展“低空经济+”提供了新思路。“以前我们县发展低空经济,只局限在嶂石岩景区旅游,张总正在开展的测试基地建设,将为‘低空经济+’带来更多可能。”赞皇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张洪纲说。
目前,赞皇县已落实学费补贴56万元,将8名企业家送进清华、人大等顶级学府。看似“赔本”的买卖,其积极作用很快反映在产业链的各种变化中:新玻尔瓷业引入现代化管理,企业面貌焕然一新;弘得发机械引进焊接机器人,生产效率大大提升……
●干部南下“取经”记
 ——一次“命题”培训,焕发民宿产业新活力
在嶂石岩景区“云水间”民宿,智能家居取代了老旧家具,茶室、书吧、棋牌室一应俱全。
这些细节的提升,始自时任赞皇团县委书记李杰的浙江之行——2022年去浙大培训,她在实地参观莫干山民宿时,带着卷尺丈量床品尺寸,用手机记录服务流程。
“真是让我大开眼界,不仅环境优美,服务也特别专业。相比之下,我们的民宿还有很大提升空间。”李杰深受触动,“山区干部不缺干劲,缺的是打破地域局限的认知重构。”
从浙江回来,李杰向县里提交了借鉴莫干山的经验提升赞皇民宿品质的建议:我们的民宿存在设施落后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,制约了景区发展。
嶂石岩民宿改造正是浙江经验的赞皇版。借鉴浙江民宿发展经验,赞皇深入挖掘自然村落、民居历史文化、自然生态等优势资源,将民宿、露营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。
2024年,赞皇县又依托国企赞皇县富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,组建嶂石岩民宿管理运营公司,以“农户+合作社+公司”模式运营当地民宿。同时,与国内顶级优质露营服务商合作,打造平泉湖·四季湖光、锁云湖·向云端等不同主题的高端露营地。
效果怎么样,都在村民们的笑脸里。“以前,我经营农家乐标准比较低,一年收入也就20多万元。改造提升后,仅去年8月一个月,民宿收入就有13万元。”嶂石岩村村民马爱民高兴地说。
这次带来丰硕成果的浙江之行,升级成了系统性的“党政人才培育行动”。3年来,赞皇县累计选派324名干部赴沪苏浙等先进地区,围绕经济发展、县城建设、投融资等领域开展靶向实训。做好培训“后半篇文章”,全员提交实践报告,优秀案例纳入县委决策参考,实现“外出学本领——回来解难题”的能力跃升。
“取经人”带给赞皇县的改变还有很多。学习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;借鉴上海城市管理经验,在县城推行精细化管理;开展机关单位“拆墙透绿”行动,停车位免费开放……不少干部回来之后,积极为赞皇发展输出自己的学习成果,取得良好效果。
●链主企业“招商”记
 ——引进一个企业,带来一个产业升级
引进一个科技企业,能给一个县带来什么?
如果说,在2022年引进河北康平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,那么如今这个答案已经清晰——一个产业的升级。
2024年10月14日,赞皇县的种植户正在晾晒酸枣仁。(河北日报资料片)赞皇县委宣传部供图
赞皇县地处太行山脉,林果业是支柱产业,全县拥有野生酸枣资源18万亩。近年来,该县大力发展酸枣仁产业。
然而,赞皇县调研发现,全县酸枣仁产业整体呈现“多而散、小而弱”特点:加工户虽多,但技术落后,容易出现污染和品质不达标;加工量虽大,但停留在初加工阶段。
2022年,机遇来了。因扩大规模,康平公司计划从石家庄市区外迁。这是一家专业从事酸枣仁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,拥有多项发明专利。
得知这一消息,赞皇县多次到石家庄市对接,终于靠诚意感动了企业。“县里对科技人才的重视,让我们决定扎根赞皇。”公司总经理谢超表示,赞皇不仅提供现代化的标准化厂房,还帮助建设共享实验室,有难主动上前,无事坚决不扰。
如今,公司投资3500多万元,建起药食同源现代化生产工厂,拥有植物高温提取线和低温循环提取线各1条,年可生产各类药食同源产品300多万盒,植物提取物100多吨。
这家深加工企业的到来,不仅延伸了酸枣仁产业链条,还带动了酸枣的人工种植。
目前,赞皇县年加工酸枣30万吨,年产酸枣仁近7000吨,年产值50多亿元。同时,累计发展大枣改接酸枣及人工种植5万亩,实现了由低效野生抚育向高质高效标准化种植酸枣的转变。
更深远的变化还在发生:在全国率先发布酸枣仁价格指数;编制完成第一个县级层面的全县域酸枣仁产业发展规划;“赞皇酸枣仁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;酸枣仁睡眠膏方头部品牌企业杭州对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赞皇……赞皇县抢抓行业发展机遇,正着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酸枣加工产业集群,推进酸枣仁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●本土专家“养成”记
 ——乡村沃土育繁星,百花齐放共富路
养蜂能手王岳峰的办公室里,挂着特殊的时间表——他每周都要到蜂农家“巡诊”。
大学毕业后,王岳峰一直从事养蜂事业,从养蜂技术员到车间检测员,再到如今的河北蕊源蜂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。这位刚刚获评副高职称的“土专家”,近年来带领团队参与制定地方标准3项、编写蜜蜂养殖著作2部。
2月28日,站在一排蜂箱前,赞皇县南潘村养蜂专业户褚科峰感激地说:“多亏了王岳峰的技术指导,俺养的蜜蜂才能产出好蜂蜜。”
2023年,褚科峰曾遇到蜜蜂继箱无法封盖的难题,用了很多办法都解决不了,只好向王岳峰求助。
接到电话,王岳峰马上赶到现场指导。这个问题他以前也遇到过,他指导老褚一点点调整蜂箱尺寸,难题终于解决了。
“养蜂不仅是我的事业,更是乡亲们致富的门路。”这些年来,王岳峰一直通过技术培训、订单收购等方式,帮助蜂农提高产量和质量。截至目前,他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共带动1200户蜂农及周边5000余户村民增收。
3月14日拍摄的赞皇县栗椿别苑民宿一角。张晓妹摄
一批又一批像王岳峰这样的人才,推动产业发生“化学反应”:仇莎放弃高薪,加盟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,让老土布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秀台;赵青涛创建汇瓷电子,将传统陶瓷与精密电子结合,跨界开辟陶瓷新赛道;80后返乡青年张晓妹,打造栗椿别苑民宿,引来一拨拨京津游客……(河北日报、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丽平、周洁、贾东亮)
■记者手记
赞皇县实践揭示山区人才工作的三重突破:破除“山区留不住人才”的思维定式,建立“以产育才、以才兴产”的共生逻辑;打破“引才就要给钱给房”的路径依赖,构建“培训即招商、学习即转型”的创新生态;突破“外来和尚好念经”的认知局限,激活本土人才的“草根智慧”。
山区引才不能拼财力,要比“不求所有、但求所用”的巧劲。当越来越多的“张玉乾们”带着新思维归来,当“王岳峰们”的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,这个山区县的蜕变证明:最动人的发展叙事,写在人才与土地的相互成就之中。
来源:河北日报客户端
政策文件